欢迎来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热门关键词:
文件汇编
文件汇编
当前位置: 首页> 文件汇编

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1.前言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学科是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政治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治国对策具有迫切需求。

按照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我国高等教育政治学类专业下设政治学 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同时,特设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

基于国家对于政治学科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政治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讨论稿)》(以下简称本标准),用以指导我国高校政治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本标准包括对政治学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内容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是各高校开办和举办政治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基准。

2.使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302:政治学类,包括:030201: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030202:国际政治专业;030203:外交学;以及特设专业 030204T: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030205T: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2.2 本标准适用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特设专业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可参照本标准执行;特设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可由设置学校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素和规格,自行设置标准。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政治学类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媒体咨询和社会组织的实际管理、政策分析、宣传教育、教学科研和公共传播等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

4.培养规格

4.1 素质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格,忠于祖国和人民,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职业道德、 诚信意识、公共精神和审美素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专业思维和视野,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4.2 能力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理论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政治认知和分析能力。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和政策分析,发现、把握和分析问题并且建设性提出和设计应对策略和方案。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运筹、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同时,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4.3 知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备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分析方法,通晓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知悉国内外时事、国家政治决策过程,知晓专业相关法律、制度、方针和政策。

在政治学类专业知识体系之外,本专业学生应该较为系统地掌握一门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课程体系

5.1 课程体系总框架

政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体系;专业基础课体系; 专业必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体系。

公共基础课体系:主要由通识类课程和公共必修课构成,通识类课程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公共必修课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文科人才培养要求设置。

公共基础课体系旨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综合素养和知识基础,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专业类基础课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构成,旨在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类专业的共同基础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为政治学类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必修课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政治学类不同专业所涉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系统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体系具有政治学类不同专业的鲜明特点和要求,课程设置具有专业系统性、逻辑进阶性和整体规划性。

专业选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具有政治学类各专业的研究深度和突出特色,课程围绕政治学类各专业的特定问题展开,因此,课程大都是专题性研究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拓展学生专业思维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5.2 课程设置

5.2.1 课堂教学课程

5.2.1.1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语文、逻辑学、大学英语、数学、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健康、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国防教育等。

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社会科学方法等。

5.2.1.2 专业类基础课程

专业类基础课程为政治学类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原则上均为必修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政治学类不同专业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侧重选择设置。

专业类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学概论、比较政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政治学研究方法、国际关系史、公共政策分析、公文写作。

5.2.1.3 专业必修类课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政治经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地方政府与政治、宪法与行政法、组织与管理、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伦理、专业英语。

国际政治专业:世界经济概论、当代国际关系、国际组织概论、国际法、中国外交史、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当代中国外交政策、专业英语。

外交学专业: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公共外交学、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欧盟政治经济与外交、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专业英语。

5.2.1.4 专业选修课程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选修课程。其内容可以包括: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政治理论专题、政治哲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民族政治学、发展政治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选举理论与制度、比较政治经济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协商民主与协商治理、基层社会自治、港澳台政治、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与政府行政、政府体制机制与政府过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领导科学、电子政务、网络政治、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学研究方法、公务员制度等。

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理论专题、国家安全、亚太政治与经济、国际战略学、地缘政治学、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国际冲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欧洲联盟政治经济与外交、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东北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东南亚国家联盟政治经济和外交、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与外交、西亚非洲政治经济与外交、世界宗教与国际关系等。

外交学专业课程:国际关系理论专题、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与决策、外交关系、涉外文秘实务、经济外交、环境外交、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外事管理概论、国际谈判、外事礼仪、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欧洲联盟政治经济与外交、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东北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东南亚国家联盟政治经济和外交、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与外交、西亚非洲政治经济与外交、世界宗教与国际关系等。

5.2.2 实践教学环节

5.2.2.1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政治学类专业学生训练的必要环节,学生社会实践成绩应作为其必修课程计算学分。

社会实践主要采用教师协助推荐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社会实践应该培养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实际和国情政情,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知识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应该培养学生切实认识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为未来就业提供帮助。

社会实践的时间总计不得少于4周,其过程一般应该确保持续性,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实际、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根据学校一般课程评分要求,以通过(P)、不通过(NP)形式记分。

社会实践教学评分主要基于以下要素:

1.工作小结与自我评价。所有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需递交书面报告,陈述社会实践过程、体会和收获。报告应该体现学生社会实践的程度和表现,由此作为社会实践评分的重要依据。

2.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综合书面评价。在社会实践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指导人员为学生撰写评价并加盖社会实践单位公章,以作为考评学生社会实践表现的基本依据。

3.其他相关方面对学生社会实践表现的评价。

4.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以下行为之一者,社会实践成绩记为不及格:在规定社会实践期间,经核查发现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期间因品行问题或违反纪律而被社会实践单位退回;社会实践报告有伪造、夸大或者其他不真实现象。

5.2.2.2 专业类实验

专业类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一,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一定金额以上;必须设有学科方向的实验,各学校可以依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比如电子政务和电子治理实验,比如互动式案例教学为基础的双边谈判、外交交涉过程和国际会议过程模拟,以诊断式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政府或者国际应急管理情景模拟和决策过程角色模拟,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组网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虚拟社会治理、办公自动化、演讲与口才训练等实验项目。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种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软件或stata软件等)。了解和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程序编制方法,了解和掌握互联网基本技术。

5.2.2.3 社会调查

结合专业学习,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业务实习训练,进行社会调查报告和实训报告评估。在此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政府决策、公共治理与外交和外事实践过程,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形成围绕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报告。

5.2.2.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相关学校应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参加短期(23周)的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为其进入社会预热。

5.2.3 毕业论文

5.2.3.1 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符合学生所修专业及其培养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具有针对性和新颖性,具有理论创新价值与实际意义;选题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选题难度适中,以使学生有能力完成论文撰写;选题应该贯彻多样性原则,论文属性可以是规范性学术研究,可以是实证性研究,也可以是经验对策性研究。

5.2.3.2 内容要求

论文必须贯彻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学术导向,方法规范合理、内容充实、论点鲜明、论据可靠、表述准确、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须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评析,体现论文所做研究工作的原创性。

论文所引数据应真实可靠,注明来源。

论文必须符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复制、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引用他人学术论述须加注释。

论文应包含题目、作者姓名和院系、指导教师、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后记等基本要素,总字数不少于8000字。

5.2.3.3  指导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人数比例一般应该在1:3左右。

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撰写论文的各个环节(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准备、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定稿与评价等阶段)进行监督指导,并提出具体要求;

2)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和价值取向,培养优良的学风,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期间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研究和写作中的问题,并且予以纠正。

3)指导教师具体的指导任务包括:

A.介绍参考文献或学术规范;

B.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制订开题报告、论文大纲与写作思路;

C.检查学生写作进度,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调整帮助;

D.审阅和核准论文,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

指导教师应该对提交论文是否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并且出具意见,在论文指定位置签署独立性审查意见。

5.2.3.4 论文答辩

学校应组织全部或部分提交论文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可以更改指导教师的评语及成绩。

6.师资队伍

6.1 师资队伍结构

政治学类专业师生比应为1:18左右;

在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应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应该由老中青教师形成合理梯队;

在教师队伍中,应该具有一定比例的正教授。同时,应该形成合理的人才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

6.2 教师背景和学历要求

6.2.1 教师背景

专业师资队伍应立足于自身培养为本、积极引进海外学成优秀人才的战略,实现本土培养教师与海外杰出留学人才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在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具体比例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

积极鼓励年轻教师赴海外高校交流访学和进修,实现师资培养的多样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引入海外或者外籍教师。

6.2.2 教师水平要求

教师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精通专业理论和方法,具有完成本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和方法素养。

教师应具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基础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踏实的学风,较强的授课能力、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能力。

教师应从事科研工作,承担专业科学研究课题。教师每年应该在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且积极展开专业著作、教材及其教辅资料撰写和编写。

6.2.3 教师发展规划

政治学类专业教师应根据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学院(系)规定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通过在岗培训、进修访学、学术交流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发展的具体规划和要求,由各相关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7.教学条件

7.1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除了高校图书馆,政治学类专业所在院系应设有单独的专业图书资料室,供师生搜集、浏览和研读专业研究资料。专业图书资料室纸质图书藏书不少于5万册,订阅纸质期刊不少于50种,外文期刊不少于10种。

政治学类专业所在院系应建设政治学类专业数据库和案例库,依托相关高校资源,购买相关电子数据资源,并为师生提供免费服务。

7.2 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配置齐全,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教学设备精良,包括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教室、多功能教室、自习室、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数据库等。

教学设施使用便利,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利用相关设施展开教学和学习活动。

7.3 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

政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按学生人数,应达到人均每年5000元人民币,并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投入。

另设专项经费用于教学设备仪器维护等与本科生教学相关的工作。

 

 

联系方式

  • 电话:
  • 传真:
  • 邮箱:zzxjzwweb@126.com
  • 地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B123室
版权所有 © 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京ICP备13023418号-1   技术支持:金方时代    后台管理